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5 16:39:28  浏览:823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
现将《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在执行中注意总结经验,有何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我院。

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603次会议讨论通过)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对子女抚养问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及有关法律规定,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审判实践,提出如下具体意见: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2、父母双方协议两周以下子女随父方生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可予准许。
3、对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子女随其生活,对子女成长有利,而另一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或者有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不宜与子女共同生活的。
4、父方与母方抚养子女的条件基本相同,双方均要求子女与其共同生活,但子女单独随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共同生活多年,且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要求并且有能力帮助子女照顾孙子女或外孙子女的,可作为子女随父或母生活的优先条件予以考虑。
5、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考虑该子女的意见。
6、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流抚养子女的,可予准许。
7、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8、抚育费应定期给付,有条件的可一次性给付。
9、对一方无经济收入或者下落不明的,可用其财物折抵子女抚育费。
10、父母双方可以协议子女随一方生活并由抚养方负担子女全部抚育费。但经查实,抚养方的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不予准许。
11、抚育费的给付期限,一般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育费。
12、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育费:
(1)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尚在校就读的;
(3)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
13、生父与继母或生母与继父离婚时,对曾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继父或继母不同意继续抚养的,仍应由生父母抚养。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施行前,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未表示反对,并与该子女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离婚后,应由双方负担子女的抚育费;夫或妻一方收养的子女,对方始终反对的,离婚后,应由收养方抚养该子女。
15、离婚后,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或者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的,应另行起诉。
16、一方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支持。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未成年子女,愿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的。
17、父母双方协议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应予准许。
18、子女要求增加抚育费有下列情形之一,父或母有给付能力的,应予支持。
(1)原定抚育费数额不足以维持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的;
(2)因子女患病、上学,实际需要已超过原定数额的;
(3)有其他正当理由应当增加的。
19、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付子女抚育费。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改为继母或继父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
20、在离婚诉讼期间,双方均拒绝抚养子女的,可先行裁定暂由一方抚养。
21、对拒不履行或妨害他人履行生效判决、裁定、调解中有关子女抚养义务的当事人或者其他人,人民法院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



1993年11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鹰潭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西省鹰潭市人民政府


鹰府发〔2005〕22号


鹰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鹰潭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鹰潭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已经二OO五年九月二十九日市政府第三十四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OO五年九月三十日

  鹰潭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控制吸烟的危害,保障公民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卫生局是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主管部门。
  县(市、区)卫生局以及市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会、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下列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一)影剧院、歌舞厅、录像厅(室)、游艺厅(室)等;
  (二)室内体育场馆的观众厅和比赛厅。
  (三)书店、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的展示厅、图书馆的阅览室。
  (四)200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场)的经营场所。
  (五)公共交通工具内及等候室。
  (六)医疗机构的候诊室、诊疗室、病房。
  (七)学校的教室、实验室等室内教育活动场所,托幼机构的幼儿活动场所;
  (八)其他应当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
  第四条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属单位可设置吸烟室。
  第五条 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部门及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社会宣传。
  第六条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属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二)依法制定本单位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制度和措施;
  (三)对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的吸烟者予以劝阻;对不听劝阻者,依法予以处理。
  第七条 公民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享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吸烟者停止吸烟;
  (二)要求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属单位履行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职责;
  (三)向市、县(市、区)卫生局举报。
  第八条 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的所属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卫生局给予通报。
  (一)未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二)对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内的吸烟者不予劝阻。
  第九条 对拒绝、阻碍卫生管理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
  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进行处罚;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一条 卫生管理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索贿受贿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可以将其内部的会议室、图书馆、车间、非营业性娱乐室等场所设定为禁止吸烟场所,并做好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本规定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二OO五年十月十五日起实行。



关于印发《国内贸易部直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通知

国内贸易部


关于印发《国内贸易部直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的通知
(注:根据1996年7月26日《国内贸易部直属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将本规定第十一条废止。)

部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国家粮食储备局,国家物资储备局:
为了加强对部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规定,我部制定了《国内贸易部直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现予发布,请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函告驻部审计局。

附件:国内贸易部直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部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部属企业作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经济实体,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安全有效地使用,如实反映资产和损益的真实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第三条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一)部属公司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所属二级公司(包括全资子公司、控股或实际拥有控制权企业、联营企业,下同)在五个以上(含五个)的,要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配备3名以上(含3名)审计人员;
(二)部属公司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所属二级公司在五个以下的,要配备专职审计人员;
(三)其他公司要配备兼职审计人员。
部属集团公司应当根据需要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第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任务:
(一)对企业与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以促进企业遵守财经法纪,认真履行经济责任,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对外投资组建的经济实体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维护企业利益;
(三)对企业内部实行的经济责任制度及下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四)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下属企业法人代表的经营业绩及离任经济责任进行审计;
(五)对权限范围内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审计;
(六)组织指导本公司系统内部审计工作;
(七)领导交办的其他需要内部审计实施的事项。
第五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主要职权:
(一)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要求有关单位按时报送计划、预算、决算、报表和有关的文件、资料;
(二)审核凭证、账表、决算,检查资金和财产、检测财务会计软件,查阅有关文件和资料;
(三)参加有关会议,参与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措施的制订;
(四)对审计涉及的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索取有关的文件、资料等证明材料;
(五)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反财经法规、严重损失浪费的行为,提请本单位负责人做出临时的制止决定;
(六)对阻挠、妨碍审计工作以及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经单位领导批准,采取封存帐册、资产等临时措施,并提出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建议;
(七)提出改进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以及纠正、处理违反财经法规行为的意见;
(八)对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和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员,提出处理的建议,并按照有关规定,向上级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审计机关反映;
(九)检查监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论的执行情况,必要时可开展后续审计,查明原因,督促审计意见、结论和决定的执行;
(十)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可以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经济处理、处罚的权限。
第六条 内部审计人员要依照国家审计、财经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查错防弊,就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和办法,向企业领导提出审计报告;根据企业的需要,为领导提供各种决策依据和信息,帮助企业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和权利。
内部审计人员要忠于职守,实事求是,秉公办事,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第七条 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的外勤工作可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比照当地审计机关的有关规定执行。兼职审计人员的外勤补贴由所在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领导:
(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署驻部审计局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制度的实施。驻部审计局对部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和企业落实审计组提出的整改措施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及时将部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向部领导报告。
(二)各总公司审计负责人的任免、调动要事先征求驻部审计局的意见,并报送有关备案材料。
(三)驻部审计局负责受理部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提出的复审要求。
(四)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为审计人员创造一定的工作条件,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积极采纳审计意见。
(五)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借故设置障碍,妨碍审计人员履行职责。
第九条 内部审计工作报告制度:
(一)根据驻部审计局的年度审计工作要点,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计划,于每年3月底前报驻部审计局;
(二)重大审计事项的审计决定要抄报驻部审计局;
(三)制定适用于本公司系统有关审计业务方面的规章制度,报本单位领导批准后执行,并报驻部审计局备案;
(四)按规定及时报送各项报表,审计工作信息,简报及动态和年度工作总结等资料。
第十条 内部审计工作例会制度:
(一)驻部审计局每年召开一次审计工作会议,采取多种形式不定期组织汇报、学习、交流活动;
(二)各企业要定期召开所属单位审计工作会议或组织学习审计、财经方面的法规,及时掌握和了解新情况、新问题,贯彻执行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
(三)部直属企业领导要及时召开有关审计方面的会议,听取汇报,研究工作,解决问题。
第十一条 部属事业单位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本规定由驻部审计局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